“三天時間就拿到了1000萬元貸款,這在以前哪敢想!”山東海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晨激動地說。
海榮農業是東營當地最大的“訂單式生豬育肥企業”,不久前,企業在建設高標準豬場的過程中出現資金缺口,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卻屢屢碰壁。“銀行回復說我們的廠房和豬舍沒有固定產權,無法辦理抵押。”
一籌莫展之際,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農擔公司)墾利辦事處向姚晨推薦了“魯擔惠農貸”,僅用了三天的時間,海榮農業就拿到山東農擔公司擔保的1000萬元貸款,并按基準利率一半進行財政貼息,核算下來,1000萬的貸款節省了70萬左右的綜合成本。有了這筆信貸資金的支持,海榮農業順利渡過難關,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魯擔惠農貸”是山東農擔公司助力鄉村金融發展的縮影。山東農擔公司自成立以來,積極探索構建鄉村場景金融,通過推動金融服務“入鄉隨俗”,有效破解了“三農”融資老大難問題,為鄉村振興疏通了梗阻,注入了發展的新動能。
農政銀擔合作 為農業融資降門檻、增供給
農業融資難貴煩,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金融場景和鄉村產業場景‘割裂’導致的?!鄙綎|農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魏華祥表示。金融場景大多“一把尺子量”,要抵押物,而鄉村場景“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缺的就是抵押物?!皢栴}在場景割裂,實質是信息不對稱,出路在場景打通、融合?!蔽喝A祥說。
場景打通、融合,首要解決的就是農業經營主體的增信問題。為此,山東農擔公司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鄉村專家、農把式在“熟人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看人看事看發展”為信用定性定量,將多年發展形成的農業產業基礎、人才及農業經驗、勤勞淳樸的信用價值、剛性需求形成的市場價值等,識別為評價農業經營主體信用的依據。此外,主動融入農業農村產業集群、產業鏈等農業經營場景,推出以產業為經、區域為緯、主體為點的系列產品方案249個,覆蓋全省農業絕大部分行業。
產品方案有了,信用評價機制優化了,如何讓農民愿貸款、銀行敢放貸?摒棄“跑斷腿、磨破嘴”的獲客方式,山東農擔公司立足自身政策性國有企業屬性,獨辟蹊徑,與全省136個縣(市、區)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聯合成立農擔辦事處,批量獲客,協同支農。突破陳規,與183家銀行按照“利率優惠、風險共擔、免收保證金”原則,開展業務合作。
這種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多方共贏的農政銀擔合作機制,通過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易得性,撬動著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三農”。截至2020年底,山東農擔公司業務實現全省所有縣(市、區)全覆蓋,擔保金額過億元的縣(市、區)達到96個。
調動市場競爭 為農業融資節成本、提效率
肉羊養殖是利津縣鹽窩鎮的支柱產業之一。由于個別銀行壟斷供給、利率上浮高,多年來,沉重的貸款負擔一直是產業發展的痛點。針對這一問題,山東農擔公司引入農行、郵儲銀行等多家合作銀行,實行基準利率上浮10%—30%的優惠利率,并向所有肉羊養殖戶公布,通過市場化競價,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養殖戶每百萬元貸款可節省7萬元左右。
像鹽窩鎮肉羊養殖戶一樣受益于農村金融市場化的農民還有很多。山東農擔公司通過引導合作銀行公開利率、農業經營主體自主選擇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產生了“鯰魚效應”,形成金融機構競爭支農的良好局面。截至2020年底,農擔項目平均貸款成本僅2.1%,比原來農村實際融資成本下降80%以上,單是2020年一年就為全省5萬多戶農業經營主體節省資金近25億元,戶均減負近5萬元。
在推動銀行讓利于農的同時,山東農擔公司積極提升服務效率、強化風險防控,激勵銀行競相參與銀擔合作。一方面,通過流程再造、銀擔錯位作業,大幅縮短了業務辦理時間。目前,50萬元以下項目當天即可審批完成,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的“線上版農耕貸”,更是實現了30萬元以下的擔保貸款秒批秒貸、隨借隨還。另一方面,用大數據與人工交叉作業嚴把風險、嚴控不良,目前農擔項目代償率僅為0.39%,遠低于全國1.65%的平均水平。
“鏈”上數字化 打通金融場景與鄉村場景
“咱這獼猴桃去年9月剛上市那會兒也就賣到5、6塊錢一斤,從冷箱里存了四個多月,現在賣到15塊錢一斤,成色口感還更好了!”博山區源泉鎮一位獼猴桃果農興奮地說。
果農口中的冷箱,是山東農擔公司啟動數字供應鏈金融的成功嘗試。通過布局智能化、移動式冷箱設備,幫果農實現錯峰銷售、優質優價,解決了農產品因“最先一公里”冷鏈缺失導致的賣難問題。
“我們可以利用冷箱搭載的物聯網技術‘追花逐蜜’,自動采集到產業真實生產、加工、倉儲和物流等數據。”魏華祥說,“這些數據經我們自有的大數據平臺歸集、加工,形成金融級數據和客戶白名單,推送給銀行,產業鏈上種、儲、加工服務主體都可獲得貸款支持,我們的信用管理、風險管控能力大幅提升,業務成本直線下降?!?/span>
發展至今,山東農擔公司立足農業農村全面多樣化高質量發展,用政策性擔保工具增信、分險、賦能,用市場化運作撬動金融活水低成本優服務高效率澆灌“三農”,用數字化轉型打通金融場景和鄉村場景,逐步融合形成互利共贏的鄉村場景金融生態圈。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