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2月5日,世界冠軍王濛作為中國移動咪咕視頻邀請的冬奧賽事解說員之一,激情解說短道速滑比賽。當中國隊成員武大靖沖過終點后,王濛激動地說:“肯定贏了,首金誕生了!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結果,中國隊以0.016秒的優勢奪冠。在11日舉行的男子5000米接力半決賽中,王濛的“尺”再次發力,一眼看出是“踢刀”了,安慰大家“別慌”,中國隊最終被判進決賽。
?
?
“我的眼睛就是尺”
這是曾經短道速滑界的“王者”
來自實踐經驗的自信
不過,人的肉眼真的堪比機器嗎?
?
?
對于這個問題
另一支國家隊
中央企業給出的答案是:
是的!
?
央企里也有許多“手眼如尺”的人
他們是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大國工匠
他們以耳朵辨析,以眼為尺,以手度量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密制造中
練就一身令人難以置信的絕活
?
?
01? ??航天科技鄭興:焊接空間站核心艙的氣孔缺陷比頭發絲更細
? ? ?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高級技師鄭興的話來說,他是“給宇航員在太空建造房子的”。2021年4月29日,我國首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成功入軌,再次展現了我國航天制造的頂尖實力。“天和”的密封艙體,就是由鄭興焊造的。
?
▲大國工匠丨鄭興:巧手鑄星船,匠心舞九天
?
大型載人航天器的焊接,挑戰焊工的最高水平。一旦艙體出現裂縫,將直接威脅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空間站核心艙艙體巨大,焊縫總長度超過三百米,焊接時要高標準一次成型,難度極大,造型復雜的球面壁板艙體焊接更是從未有人挑戰過。
氣孔,是精密焊接最常見的缺陷。載人航天器I類焊縫的要求最為苛刻,不僅有嚴格的數量要求,最大氣孔的直徑也不能超過頭發絲粗細,微小到肉眼無法辨別,只能通過專業X光拍攝后,用放大鏡才能看到。
?
鄭興團隊反復研究,采用變極性等離子弧焊接有效控制氣孔缺陷,此外,他通過兩排烤燈直接加熱工作面的方法,大大減少潮濕環境下焊縫里的氣孔,空間站等大型航天器的焊接難題終于被攻克。
?
02? ??航天科工常曉飛:“用繡花針給螞蟻腿縫合”
?
用比頭發絲還細0.05毫米的刻刀刀頭,在直徑0.15毫米的金屬絲上刻字,這相當于用繡花針給螞蟻腿縫合,字體內容要用高倍顯微鏡才能看清。這樣的超高技藝,是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高級技師常曉飛運用數控加工技術完成的。目前,國內能達到如此精度的工匠寥寥無幾。
?
▲大國工匠丨常曉飛:“數控微雕”為國保駕護航
?
“數控微雕”是加工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的關鍵技術,這項技術常用于我國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需要高超的數控技術水平。這些年來,常曉飛參與了國家導彈和宇航產品的復雜關鍵零部件,以及新型衛星零部件的制造任務。這些零件關系著導彈能否精準制導、增加目標的命中概率,對于產品的最終性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03? ??航天科工陳斌:手機屏上鉆薄紙?雞蛋殼上打孔
?
在同事們口中,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機加車間鉗工組長陳斌享有“金牌返修工”“王牌免檢工”的美譽。
在臺式鉆床上,陳斌有兩個絕活:一個是手機屏幕上給薄紙鉆孔。薄如蟬翼的普通A4紙墊在普通手機屏幕上,隨著鉆頭的飛速旋轉和陳師傅輕巧的一臺一壓,紙上便出現一個圓孔,且絲毫不影響手機的正常工作。
?
?
另一個難度更大——在普通生雞蛋殼上打孔。陳斌可以做到將蛋殼成功打出孔洞的同時,更為纖薄的蛋膜和里面的新鮮蛋清、蛋黃毫發未損。由于蛋殼呈弧形且是生雞蛋,對鉗工的手藝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鉆多快、壓多深都非常講究。陳斌不僅能順利完成,還能做到兩分鐘內快速完成。
?
04? ??兵器裝備集團郭尚來:在圓弧面上鏟刮0.01毫米
?
在直徑6毫米的多臺階不銹鋼圓軸上,鉆直徑1.2毫米的小孔,位置精度要求在0.02毫米以內,就如同用一根繡花針大小的鉆花,在圓弧面不銹鋼材料上鉆出高精度的小孔。這個被譽為“刀尖上跳芭蕾”的活,卻難不倒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湖南云箭集團有限公司的“鉗工達人”郭尚來。
?
?
另有一次,某產品精度要求達到±0.01毫米甚至更高,大型軸瓦機械加工精度無法實現,郭尚來勇于創新,采用鏟刮互研技術實現突破。在無任何工具的輔助下,他僅靠肉眼判斷和雙手感知,成功地在圓弧面上鏟刮0.01毫米。
?
05? ??中國電科胡勝:鍛造千里眼“毫厘不差”
?
雷達是守衛國家的千里眼,而中國電科14所的胡勝是鍛造千里眼的幕后英雄。作為數控高級技師,胡勝先后在機載、艦載、車載火控雷達上,承擔70多項關鍵重要零部件的加工任務。
?
?
雷達零部件對精度的要求非常苛刻,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甚至要達到0.004毫米的精度,一絲劃痕也不能出現。每次遇到新任務,胡勝都要快速準確地從1000多種刀具中,選出最適合的那一款,每次遇到新材料,他都要仔細研讀金屬材料手冊,掌握材料的物理特性。長期的積累對精致的追求,讓他的手感“爐火純青”,掌握分寸“不差毫厘”。
?
06? ??中國石油劉艷龍:控制坡口打磨精細度在±0.2毫米內
?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中油(新疆)工程公司劉艷龍,在近五年的中俄東線管道工程中,成功破解全自動焊接密碼,掌握焊接質量的關鍵技術參數,攻克了變壁厚全自動焊接、山區陡坡全自動焊接等技術壁壘。
?
?
針對不同壁厚管材焊接,劉艷龍團隊經過精密測量,反復調整坡口機刀頭伸長和刀頭高度,將坡口打磨精細度嚴格控制在±0.2毫米區間范圍內,2018年8月27日,這種變壁厚全自動焊接工藝在中俄東線全線首次成功應用,進而在全線推廣。
?
07? ??國家能源集團魏建雄:“一指”解決龐然大物的“疑難雜癥”
?
魏建雄是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是中國露天采礦設備維修領域的專家。從事鉆機、電鏟維修工作30多年來,他練就了一身“望聞問切”的精細本領,專治世界先進露天煤礦在采、運、排等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癥”。
?
?
重達1400多噸的WK55電鏟提升異響、高10多米的礦用鉆機鉆架拉筋變形、533馬力的24M平路機差速鎖濾芯座細處磨損……這些“龐然大物”結構十分復雜,一顆螺母損壞都有可能引起行業級故障難題,而魏建雄看一眼就能發現問題,“對癥下藥”的本領比其他人快百倍。曾有一臺DM45鉆機出現下放緩慢故障,現場維修人員用了一周多時間排除故障,幾乎更換了全部設備配件,甚至詢問了國外廠商專家仍沒有解決,魏建雄到場后緊圍著設備轉了一圈,直指一處不到1米長、頭尾一模一樣的兩根液壓油管接錯了,順利解決了問題,讓現場所有人無不欽佩,因為這“一指”降低了幾十萬的維修成本。
?
08? ??中國移動曾家盛:27年實踐練就“聽音辨障”技能
?
中國移動廣西公司貴港分公司的曾家盛,負責機房動力運維。在27年的實踐積累中,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鑒別基站電力故障的技能——“聽音辨障”。每當收到故障告警,他總能通過告警數據及機房現場聲音精準預判故障原因,并帶領技術團隊測試修復,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網絡通暢。
?
?
2008年,雪災造成了多處基站故障,在一次故障處理中,前方伙伴完成了基站設備的修復,但是網絡未見恢復,在中心機房值守的曾家盛憑借自己多年與機房設備打交道的經驗,通過機柜運行的聲音,在眾多機柜中迅速預判出故障機柜方位,最終完成了電力修復支撐前線保障。
?
還有一次日常巡檢維護中,某個機房增加了利舊電源模塊,曾家盛在現場發現了機柜運行的聲音似有異常,提議巡檢團隊再仔細復檢,并觀察半小時再前往下一個機房。果然,十分鐘后,利舊電源模塊就發生了短路,巡檢團隊立刻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場事故。
?
09? ??東風公司朱衛東:零件加工精度誤差在0.004毫米以內
?
?
2006年,設備制造廠在為玉柴制造的凸輪軸孔精加工機床時,需要一套鏜桿和導套,進口價格最低要十幾萬。公司決定自主生產加工,由東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朱衛東負責鏜桿導套的技術難點攻關工作。
鏜桿和導套的配合間隙要求為0.015毫米,導套的圓度為0.005毫米,鏜桿要在導套中運動靈活,當時鏜桿已經做好了,導套需要用研磨棒進行手工研磨,保證0.003毫米的圓度。這對手工研磨的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就會給生產周期和加工成本都帶來巨大損失。
在研磨的過程中,朱衛東手穩心細,通過反復測量、修正,最終導套的圓度實現0.003毫米和鏜桿的間隙實現0.012毫米,鏜桿運動靈活,加工出的凸輪軸孔圓度保證在0.005毫米,也就是相當于人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完全達到了替代進口產品的精度要求。由此,朱衛東被譽為“微米鉗工”。他與冰冷機床設備打交道32年,突破零件加工極限,精度誤差在0.004毫米以內,遠高于行業標準。
?
10? ??中國一重桂玉松:毫發之間鉆出大國重器
?
機床工,又被稱為“刀客”,他們每天操作刀具切鋼削鐵。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深孔鉆和數控立車兩類關鍵核心設備的“雙學位”操作者桂玉松,27年來在多個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操刀”近百萬次,刀無虛發,是技術工人中的“刀客”。
?
?
“‘刀客’都有獨門秘籍,我的絕活兒是打孔。”桂玉松這次的“對手”,是一個200多噸重的實心鋼轉子,他要鉆通一個長10多米的深孔。打孔不難,但為保證精度,刀具工作時抖動范圍不能超過0.02毫米,謬誤只在毫發間。幾年來,中國一重加工制造的帶深孔的大國重器都是由他親手完成內孔精加工。
?
11? ??國機集團龍小平:將產品精度提升到0.003毫米
?
龍小平是國機重型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重裝)所屬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刀具是車床的手,操作者是刀具的手,龍小平對刀具的操控練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被工友們敬佩地稱為“龍一刀”。
?
?
2014年,龍小平所在班組接到國內首支CAP1400核電轉軸“限時攻堅”任務。長18米、重達264噸,直徑卻只有1.9米的轉軸,工件合金含量高,數控機床能夠加工出大型零件所需的輪廓,但要確保這個超大超長的轉軸“360度無死角”圓潤光滑,就必須通過操作者熟練、精確地掌控刀具切削力度,實現0.01毫米以內的精深加工。正是這只有頭發絲十分之一的精度要求,考驗的才是真本領。經過30多個日夜連續不斷地攻堅,首件CAP1400核電半速轉軸下架發運,龍小平更是將產品精度從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不僅開創了國機重裝二重裝備大型軸類件車削加工精度μ(微米)時代的新篇章,更實現了國內首件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產品車序精加工出產,打破了國外對該類型產品的制造壟斷。
?
12? ??哈電集團裴永斌:手指觸摸測量如透視般精準
?
作為水電站發電機組核心設備,彈性油箱處于水電站發電機和水輪機之間的關鍵部位,承載著機組數千噸重量,其品質關系到整座水電站的安危。
?
彈性油箱加工精度要求異常嚴格。在加工中,必須把彈性油箱內圈和外圈的每一處壁厚控制在7毫米。而在加工油箱內部的時候,車刀刀架會遮擋入口,加工過程中注入冷卻液產生的煙霧,致使要求極為精密的加工過程都處在霧里看花的狀態,看不到走刀情況。
?
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的首席技師裴永斌,練就了靠雙手摸就能“盲測”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的絕活,這雙神奇的工匠之手,仿佛長出了可以拐彎的“眼睛”,其測量精度和效率甚至超過一些專用儀器,也因此成為行業里公認的“金手指”。
?
?
13? ??東方電氣集團孔建偉:將總長1.5毫米的管材分5層焊接
?
孔建偉是東方電氣集團焊接高級技師。2001年夏季,孔建偉被火速派往海軍某核潛艇重要部件制造企業,對方需要他將總長1.5毫米的管材分5層焊接——即兩個0.3毫米的金屬管材焊一塊兒,且不允許有絲毫的焊接缺陷。萬分之一的失誤就能使管材價值轉瞬即逝,嚴重影響國防重要裝備的研發,甚至國家安全。
?
?
前后一個月,自清晨到夜里兩三點,孔建偉一直待在密閉的小屋內。當第一批可修復部件全部以100%合格率交付時,曾立下軍令狀、無路可退的軍方代表一把握住了孔建偉的雙手。
?
14? ??中建集團陳金國:手動測量垂直度比經緯儀更精準
?
陳金國是中建集團中建三局首屈一指的塔吊專家,先后參與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北京中國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地標建筑的塔機施工。
?
?
?
萬丈高樓平地起,超高層建筑所有施工材料需通過塔吊運輸到高空作業面,指揮塔吊作業來不得半點馬虎。從事塔吊工之前,陳金國是木工,常用吊線錘來測垂直度,技術非常精湛。“經緯儀等高科技設備,有時竟不如他手中的吊線錘細鋼絲精準。”同事對陳金國精益求精的態度和技術非常佩服。經緯儀在高空測量時無固定位置,難以保證精確度,在此情況下,用吊垂既方便又準確,保證了設備安裝的垂直度符合規定標準。
在建設597米高的天津117大廈時,陳金國主導項目塔吊爬升,一共爬升了120多次。每次爬升完,專業人員都會用經緯儀復測,每次的垂直度偏差都比國家標準還要低很多,讓測量人員驚嘆不已。
?
15? ??中國鐵建郭玉春:切割鋼筋一次成型誤差僅2毫米
?
中國鐵建中鐵十八局鋼筋工郭玉春,天天都要和鋼筋打交道。不同的鋼筋構件有不同的尺寸。2毫米,幾乎是一根牙簽的粗細,這是郭玉春進行切割鋼筋一次成型時創造的最小誤差,比國家規范允許誤差5毫米還小。他注重焊接質量與外觀,從立焊、仰焊、平板焊、橫焊、氬弧焊到管板焊接,每一種焊接方法,他都是熟練掌握,鋼筋的焊縫形如魚鱗紋,被專家稱贊“可以與數控焊接相媲美”,能夠100%通過驗收,成為“免檢產品”。
?
?
16? ??中交集團管延安:聽“音”辨隙的深海鉗工
?
管延安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總技師,被譽為深海鉗工“第一人”。2013年年初,管延安成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大軍的一員,他所負責的水下沉管安裝精度要求極高,要做到不滲水不漏水,接縫處間隙必須小于1毫米。可這1毫米的間隙,根本無法用肉眼判斷。為了找到這種“感覺”,他擰螺絲時幾乎從不戴手套,經過數以萬計次的磨煉,才練就了左右手擰螺絲均能實現誤差不超過1毫米和聽“音”辨隙的絕活。
?
?
參與大橋建設的5年里,管延安和工友先后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6000噸最終接頭的舾裝任務,做到了60多萬顆螺絲零失誤,確保海底沉管隧道滴水不漏。
?
17? ??中煤地質總局杜兵建:事故救援中精確判斷力挽狂瀾
?
杜兵建是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特聘應急救援首席專家。從事應急救援18年來,他帶領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先后參與大大小小礦難營救20余次,營救出百余名遇險礦工。
?
?
在2021年1月的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爆炸事故救援中,杜兵建任鉆孔救援總指揮。救援現場情況復雜,3號救生鉆孔鉆進至520米時,杜兵建根據鉆桿鉆進的加壓力度和鉆具提升所產生的摩阻力,判斷出鉆孔已經打偏,如果繼續鉆進,將會成為廢孔。他當機立斷,建議立即停鉆測斜。他和大地特勘隊定向技術團隊經過研究,采取螺旋形糾偏方法挽救了這口鉆孔。
鉆孔準確及時透巷,打通生命通道,提前了與井下被困人員取得聯系的時間,成為第一個施工成功的生命保障孔,為11名礦工最終成功獲救奠定了基礎。
?
18? ??中國航油劉永清:無爭議率達百分之百 檢驗差錯率為零
?
對于一名油品化驗員來說,“嚴把油品質量關”至關重要。25年來,由中國航油華南藍天公司質量計量檢測中心副經理劉永清出具的油品質量檢驗報告從未出現差錯,無爭議率達百分之百,檢驗差錯率為零。
?
?
2013年的一天,油研中心工作人員發現,在餾程項目中,用進口自動餾程儀與手動餾程儀對同一個樣品進行檢測,兩臺儀器檢測結果終餾點卻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手動操作剛好是劉永清幾周前完成的。她拿出中心的三份二次標樣,同時對中心的進口、國產自動餾程儀和國產手動餾程儀三臺儀器進行了反復的測試。通過數據比對,最后發現是進口自動餾程儀出了問題。
?
19? ??中國能建梅琳:吊裝2300噸轉子單次移動距離僅1毫米
?
2021年4月25日,在世界最大的在建水電站,外徑16.5米、高4米、重2300噸的白鶴灘水電站13號機組轉子吊裝圓滿成功。承擔這一吊裝任務的,就是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公司白鶴灘機電項目部橋機班班長梅琳。
?
▲大國工匠丨梅琳:落子無悔
?
也許在常人看來,橋機工只要把構件從甲地挪到乙地,沒什么技術含量。但實際上,開橋機同樣需要精益求精,甚至需要精心計算吊裝的角度和方向,才能完成吊裝任務。就拿白鶴灘轉子吊裝來說,這個2300噸、直徑16米的“龐然大物”與定子之間的周間隙只有42毫米,二者不能有絲毫觸碰。“最考驗操作技術的還是進入機坑后的微調。”梅琳說,操作上每次“點動”只能是1個毫米左右的距離,這本來就是肉眼觀測不到的距離,更何況橋機操作室位于離地面20多米的高空。從三峽到溪洛渡,再到白鶴灘,梅琳總共吊裝了16臺轉子。
?
20? ??中廣核宋翔:8000平方米內檢測出0.01毫米的縫隙
?
33歲的宋翔,是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一名安全殼特性評估主管工程師。他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核電站第三道屏障的完整性,最主要是核電機組外面的安全殼,它是核電站里面最大的一個混凝土部件。
?
?
整個安全殼表面積是8000平方米,宋翔要做的工作是要在這8000平方米中檢測出0.01毫米的縫隙,這相當于要在20個籃球場的面積內精確定位到1/5頭發絲的寬度。每一次試驗,50000個數據采集,8000平米的安全殼表面檢查,讓宋翔鍛煉出了一雙“火眼金睛”,任何數據和圖像的異常他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并進行確認。
?
21? ??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夏洪興:在千米線圈中準確排查故障點
?
特高壓已成為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特高壓變壓器則是整個輸電系統中改變電壓、傳遞能量最核心的設備,被稱為“動力心臟”。大型電力變壓器制造是一種自動化程度極低的產業,其核心工序線圈繞制、器身裝配等更是以手工為主,手工操作技能尤為重要。
?
?
? ? ? 中國電器裝備集團常州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夏洪興在工作過程中練就了一套過硬的本領。在整個變壓器行業,夏洪興的絕活就是線圈內部故障短路點排查,在300~1000米的線圈長度中,可精確定位短路點,其誤差在1米內,他也因此被員工們稱為“線圈達人”。
?
?
在奧運冠軍和央企大國工匠面前
度量單位幾乎都是毫秒、毫米級
他們用雙眼、雙手、雙耳
和一顆赤子之心
挑戰著人體器官的使用極限
?
而這些器官的“開掛”
則源于他們
幾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練習
千錘百煉方能擁有“冠軍”品質
精益求精才可鑄就大國重器
正如歌中所唱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
不同的賽場,同樣的夢想
我們都是運動員!
期待不久的將來
在奧運賽場上
國家隊的運動健兒們
能夠繼續賽出水平、再創佳績
在技能報國賽道中
央企國家隊的大國工匠們
也能夠不斷創造新的奇跡
?
讓我們一起不斷超越自我
一起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