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的意見》。全文如下: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的意見
魯政辦字〔2020〕14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實施精準創新,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產業技術創新
(一)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工程。加大育種相關基礎理論研究力度,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利用,加強生物育種技術創新,突破高通量低成本分子標記、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超純克隆系等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研發智能高效制(繁)種、種子(苗)質量檢測控制和種子加工技術與裝備。制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加強育種基地建設,完善從原種選育、良種擴繁到商品種生產的配套繁育體系。圍繞大宗作物、綠色果蔬、優勢畜禽、特色水產等,明確高產高效高抗育種方向,大力開展重大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品種,全面增強我省種業創新能力。(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
(二)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支撐能力。優化配置糧食生產科技資源,加大主要糧食作物良種選育、高效生產和綠色倉儲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減少倉儲浪費,健全糧食生產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充分挖掘糧食產能,大幅提升“藏糧于技”水平。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建設和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確保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加強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力度,提升糧食生產科學化水平。突出糧食主產省份科技優勢,健全完善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全程生產和馬鈴薯主食化技術體系,構建海水稻、藜麥等糧食作物育種、栽培和推廣技術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儲備局)
(三)加大產業融合發展創新力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開展農產品領域的生物工程、組學、食品化學等應用基礎研究,加快農產品綠色儲運、精深加工、物流貿易等關鍵技術研發,進一步強化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全生物量利用和多元化流通效率,構建完備的優質農產品加工、儲運、物流、貿易技術體系,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
(四)提高農業現代化創新水平。加大農業信息學理論基礎研究力度,加強農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和陸地現代農業設施、遠洋深海養殖平臺、智能農機裝備、高密度生物芯片等設施裝備及產品的創新研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優勢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加強綠色發展科技供給
(五)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創新。加強動植物生理發育、土壤與植物和微生物間互作等機理機制研究,加大耕地地力提升、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農業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綜合防控、節本高效生態化種植、綠色健康規?;B殖、現代工廠化農業、農業廢棄物清潔化利用、種養生態循環等關鍵技術創新和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可降解地膜、飼料酶制劑、新型中獸藥、工程疫苗等綠色高效農業投入品研發力度,全面構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大減肥減藥節水生態種植模式的研究和推廣力度。(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
(六)持續實施鹽堿地綠色開發科技創新工程。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聚焦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鹽堿區域的減肥減藥節水等,加強適宜鹽堿地品種、技術、裝備、投入品、農作制全鏈條集成創新,開展鹽堿地梯度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研發和模式示范,構建糧經飼協同、農牧漁結合的多元化綠色生態循環鹽堿地高效利用技術體系,依托黃三角農高區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
(七)加強生態宜居村鎮科技創新。積極開展村莊規劃、村居設計與建造、生態建材研發、飲用水安全、污水和垃圾處理、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智慧鄉村建設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補齊農村科技短板,構建生態宜居村鎮建設技術體系。把村鎮科技示范片區建設納入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指標體系,推動村鎮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三、強化人才隊伍保障
(八)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落實“人才興魯”各項措施,依托國家和省級人才工程,加大農業農村領域高層次人才引培力度,全面提升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源動力。聚焦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引進高端復合型人才,支撐全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持續加強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九)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員激勵政策,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力度,實現涉農縣(市、區)科技特派員服務全覆蓋。充分發揮星創天地、農科驛站等載體作用,鼓勵創建省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共同體,拉動農業產業集群崛起,打造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新創業新模式。(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
(十)大力培育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面向農村基層人才需求,實施科教人才助農工程,強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養和鄉村技術服務職能。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公費農科生定向培養。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完善科技平臺支撐
(十一)加快創新平臺體系優化重組。圍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與科技資源支撐服務創新需求,健全完善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研究高地,以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為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以創新創業共同體、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農科驛站為創新創業與科技資源支撐服務載體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和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大新興和前沿交叉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支持以產業鏈條為主線,優勢單位聯合組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小麥、馬鈴薯、鹽堿地綜合利用、智能農機裝備等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創業生態,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農科驛站建設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服務專業化、產業化水平。支持建設涉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平臺,加強農業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十二)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園區“四級體系”。依托黃三角農高區建立農業科技園區產業創新聯盟,推動全省園區協同發展。加快國家農高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提升省級農高區和農業科技園建設水平。推進園區“黨工委(管委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棗莊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國家級樣板。(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
五、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十三)健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和機制。加快建設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健全“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推動科研、推廣單位共建共享試驗平臺,創新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允許農業科技人員在履行好崗位職責的前提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按有關規定合理取酬。(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市場監管局)
(十四)實施縣域創新提振行動。圍繞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創新縣域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加強縣域資源要素統籌,加快構建縣、鄉和村三級協同的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成果推廣和技術服務網絡,提升縣域農業農村全鏈條、全領域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提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全面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
六、落實措施保障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省、市、縣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省、市、縣科技創新協同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創新任務落實到位。(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
(十六)強化政策支持。建立基于不同創新主體和不同區域的差異化評價制度,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全面落實各項科技創新激勵政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十七)提供資金保障。支持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投入,創新投入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下鄉。(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保監局、山東證監局)
(十八)做好宣傳總結。創新宣傳形式,及時做好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新典型、新經驗、新模式的總結、宣傳和推廣。(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委宣傳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