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糜林,男,漢族,1963年8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江蘇省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他是決戰脫貧攻堅的默默耕耘者,助力茅山老區農民實現脫貧致富,把科技成果推廣到中西部地區4個省份、17個縣,33年來累計幫助農民增收10億多元。他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奮斗者,創新應時鮮果技術50多項,育成果樹新品種7個。糜林心系農民,腳踩泥土,用生命托舉起農民的致富夢想。
上世紀80年代,鎮江農業仍然以大田作物為主,丘陵崗坡地,灌溉成本高,農民生活貧困,迫切需要調整農業結構。那時,農民對果樹栽培技術一無所知,急需專家指導。糜林從日本引進無花果、甜柿、沙梨等種苗,開展適應性研究。隨著市場和農民需求的變化,糜林團隊先后為茅山老區農民引進了獼猴桃、大櫻桃、藍莓、楊梅等品類。糜林直接指導過的農戶達1000多戶,面對面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每年助農增收6000多萬元。
哪個地方窮,他就往哪里跑。汶川地震后,糜林作為江蘇援助汶川重建隊伍項目組組長,先后28次往返于江蘇和四川,推動建成“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他指導的沙梨種植園成了遠近聞名的水平棚架標準示范園。2017年6月,糜林將最新草莓品種、技術帶到重慶銅梁太平鎮,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草莓2000余畝,平均每畝增收3萬余元。2018年6月,他來到貴州省沿河縣向農民傳授果樹種植技術,三天三夜跑了17個自然村。隨后1年多,他又對沿河縣及周邊市縣的農民致富帶頭人開展技術培訓,累計培訓1500余人次。
每逢災害天氣,他總是及時電話提醒,主動上門幫忙,沒吃過農民一頓飯。他生前最后一本日記本記錄著每天超12小時的工作量。半口牙掉了近兩年,他沒時間去看;體檢結果需復查,他沒有時間去,即便是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惦記著農民朋友菜地果園里的事,直至2020年2月病逝。
糜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榮登“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