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此前,中央財政已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和支持,目的是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5月10日,河北省深澤縣留村鄉森海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在田間看冬小麥的長勢。(圖源:新華社) ?
一 ?
農民愿不愿意種糧、愿意種多少糧,關鍵看能不能賺到錢。
去年,糧食價格整體保持在高位,全國畝均種糧收益824元,為近5年最高水平。盡管如此,農民種糧收益依然低于種植花卉果木等經濟作物,也低于養魚、養蝦等養殖業。一些農戶反映:“一畝柑橘能賺幾千元,種糧利潤只有幾百元”“一畝西瓜地的收入頂得上幾畝農田”……
如果遇上旱澇病蟲等災害,糧食收成好壞還要“看天吃飯”,甚至“可能得倒貼錢”。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冀魯豫陜晉5省冬小麥晚播面積1.1億畝,占冬小麥總面積的1/3。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部分地區散發多發,農民返鄉下田、農機上路作業、農資調劑調運等環節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這些現實因素都會給種糧農民的正常生產經營帶來困難。 種糧不僅是為了解決糧食需求,還是農民謀生的重要手段。國內農產品種類多,但品牌建設滯后,僅靠種糧來增收致富比較難。對多數農民來說,辛辛苦苦種一年地的收入,遠不如外出打工賺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現象背后,種糧不掙錢是一個主因。
5月18日,在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農民在稻田里補種水稻秧苗。(圖源:新華社) ?
二
種糧咋不賺錢?首先是種糧成本上漲。近些年,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持續攀升,極大壓縮了種糧利潤空間。有專家認為,中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發展階段。
從去年夏天開始,往年價格總體平穩的肥料市場,呈現價格突漲且高位震蕩的態勢。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國產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復合肥出廠均價分別為每噸2651元、3570元、3669元、3296元,同比分別上漲34.0%、22.2%、77.3%和43.8%。據湖北、江西兩省農業農村部門測算,僅化肥漲價就導致種植成本每畝增加高達百元。
對種糧大戶來說,還有土地流轉費、人工費等諸多開支,每項多出10塊8塊,上百畝地加起來不是個小數目。而且,農業生產中一直存在“豐收悖論”:糧食豐收了,糧價可能下跌,陷入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中國約有2億農戶從事糧食生產,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他們大都延續著種原糧、儲原糧、賣原糧的傳統經營方式。但原糧銷售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沒有太大利潤空間,農民收入難以有效提升。換句話說,賣原糧不如賣產品,賣產品不如賣品牌,沒有形成一定產業,農產品“身價”很難抬上去。
一畝水稻能產多少糧,一斤玉米能賣幾塊錢,化肥、農藥、種子花多少錢……這些看似瑣細的經濟賬本,直接關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5月21日,收割機在海南省??谑屑t旗鎮墨橋村的稻田作業。(圖源:新華社) ?
三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就得讓種糧這活兒有錢掙。
糧食生產成本偏高,解決辦法還是要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辦。比如,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升規模效益,降低種糧成本。
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怎么讓農民保本有收益?在筆者看來,除了樹立“防大災、減大災,減災就是增收”的科學理念,還要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2021年,甘肅670萬畝農田遭受大旱,高標準農田的成災率比一般農田低20個百分點;臺風“煙花”過境浙江余姚,高標準農田僅用2天就排出最大深度60厘米的積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讓種糧能獲利、多得利,還得多給種糧農民發福利。日前中央財政下發的100億元補貼,明確補貼對象是實際種糧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種糧的農民,流轉土地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等。種糧農民直接承擔農資價格上漲成本,補貼資金發精準、發到位,有利于保障他們的合理收益。另外,還要控制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控制物價飆升,采取有力措施打擊假農藥、假化肥、假種子等坑農事件。
這兩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對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這從政策上為解決“賣糧難”問題提供了保障。
長期來看,做精做細糧食產業,增加糧食附加值,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辦法。如發展生態高值高效糧食產業,重點發展富硒、富鋅、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功能小麥、功能水稻、優質強筋小麥、機收糧飼玉米、優質耐鹽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高值高效功能糧食產業,既能拓展糧食新產業和新業態,也能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
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消費者。要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僅靠糧價上漲是不現實的,根本途徑還在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
有錢賺了,農民的心里就踏實了,國家糧食安全才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