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霽今年39歲,在國產處理器芯片研制第一線已經工作了20多年。如果是萍水相逢,很難把這張娃娃臉,和一位屢獲重獎、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權威科學家聯系起來。
?
但他對科學的熱忱和極富邏輯性的言談,即使是門外漢,也會信服與他名字相關的那一長串成績和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今年,這些成績和榮譽中,又增加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面對榮譽,他認為自己是一名為科學燃燒的理想主義者,科研不過是日復一日地攀登。
?
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
?
2018年2月,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登了一篇文章,將陳云霽團隊的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研究成果評論為“開創性進展”,并評價其為該領域的“先驅”和“公認的引領者”。
?
20多年來,陳云霽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處理器芯片。他帶領團隊突破了深度學習處理器設計中的規模、適配、能效等3個核心挑戰,研制成功國際上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其智能處理能效達同期傳統芯片百倍,使深度學習處理器逐漸從理論走向實際。
?
陳云霽引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幸運:一個人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1983年,陳云霽出生于江西南昌,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他早早就樹立了“長大了要當科學家,為人類進步作貢獻”的理想。14歲,陳云霽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2002年,陳云霽如愿以償來到了中科院計算所,跟隨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成為當時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博士畢業后,他留在了計算所。25歲時,陳云霽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要架構師。
?
龍芯3號與龍芯1號、2號有所不同,已從單核發展到多核。陳云霽比喻:“以前一桌菜給一桌客人吃,現在一桌菜要給8桌客人吃?!痹O計復雜性大大提升,找不到現成的解決方法,陳云霽通過不斷摸索,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儲一致性檢驗方法,解決了多核處理器設計驗證中的難題。
?
做無人問津的工作
?
1997年,進入科大少年班的陳云霽,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為興趣工作,勤奮便順理成章。
?
晚上和周末是陳云霽開展科研的黃金時段,他每個周末都會工作到深夜。這種狀態,他持續了20多年。
?
2008年,陳云霽和弟弟陳天石萌生出開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設計交叉研究的想法。當時,人工智能正處于低谷期,這樣的交叉研究不被業內人士認可。項目申請也較為困難,兄弟倆只能在日常工程任務之外進行研究。
?
“就像在大霧籠罩的森林里行走,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蹦嵌纹D難的歲月里,他們仍心懷信念,“科研讓人最興奮的特點就是做無人問津的工作,雖然不會很快得到認可,但過程中有著難以描述的、創造的快樂。”
?
最終,陳云霽和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合作完成了第一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的設計,被命名為“DianNao”(電腦)。2014年,31歲的陳云霽和合作者們在體系結構頂級國際會議ASPLOS上發表了智能處理器架構“DianNao”(電腦)的研究成果。
?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
?
此后幾年,面向大規模神經網絡的“DaDianNao”,面向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處理器結構“PuDianNao”等陸續在國際頂級會議上出現,陳云霽的名字逐漸被人熟知。
?
陳云霽和同事將國際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芯片命名為寒武紀1號。
?
2016年,指令集“Cambricon”在國際會議ISCA上發布,一條指令即可完成一組神經元處理,相較于傳統指令集的CPU,有顯著的性能提升。也是這一年,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弟弟陳天石出任公司CEO,陳云霽則繼續留在計算所從事研究工作。
?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我選擇在計算所,專心從事基礎研究?!标愒旗V始終保持著對科學的謙卑。
?
未來,智能硬件在提升計算能力的同時,也在推進著智能算法的快速發展。究竟什么樣的抽象能讓神經網絡涌現出更強的人工智能?陳云霽一直在尋找問題的答案,他愿意為此“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