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農擔)堅守政策性定位,堅決扛牢破解“三農”融資難題的使命擔當,加快建設數字供應鏈增信平臺,創新機制,精準提高財政支農資金效能,在撬動農村金融有效供給,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今年5月底,山東農擔累計為全省19.4萬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1084.4億元,成為全國首家破千億大關的省級農擔公司;在保12萬戶、金額644.2億元,占全國18.7%;項目累計代償率僅為0.24%,各項主要業務指標均居全國首位,連續兩年在全國農擔體系風險管理評估評價中位居第1名。
政銀擔合作機制 發揮財政支農杠桿效應
山東農擔積極完善政銀擔合作機制,凝聚協同支持鄉村振興合力,以共建服務網絡為基礎,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15市設立管理中心,在154個縣設立農擔辦事處,在千余個鄉鎮設立農擔工作站,省市縣鄉四級農擔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以強化政策融合為突破,山東省財政廳對農擔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在業務拓展前期,對政策性業務按基準利率的50%進行貼息,疫情期間貼息又增加1個百分點,隨著業務順利擴面,貼息政策逐步退坡。濟寧、威海、日照等市出臺了對農戶的擔保費補貼政策,農擔項目擔保費由市級財政承擔。推進與人行再貸款政策的精準對接,2021年支農再貸款發放額達到339.3億元。
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擔工作高度重視,合作縣(市、區)均按照20%的分險比例設立風險補償金,濟寧市在縣級分險的基礎上市級再承擔20%;以深化全面互信為抓手,與226家駐魯金融機構簽署協議,優化銀擔合作業務流程,實行錯位作業把關,進一步完善銀擔風險共擔機制,推動213家銀行在原有20%分險比例基礎上主動上調至30—40%。
農業信貸擔保作為財政金融協同支農的創新,引導撬動金融活水精準澆灌地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目前15個市累計擔保額均超過35億元,在保額超過1億元的縣達到116個,財政政策“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充分顯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已逐漸成為黨委政府破解“三農”融資困境的重要抓手,以及實現產業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寶。
創新場景融合 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山東農擔深度融入農業場景,主動對接各級黨委政府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開發優化產業鏈、產業集群擔保服務方案371個,從產業支持方向、服務對象選擇、擔保要素設計等方面改變了傳統授信規則,實現期限精準匹配,盤活農村“沉睡”資產,引導合作銀行由“看資產、看流水、看押品”向“看人、看事、看發展”轉變,目前已覆蓋全省絕大部分特色優勢農業產業。
同時,基于農村金融服務場景需求,將農擔政策、產品方案、客戶名單向所有銀行開放、向全社會公開,推動合作銀行主動公開利率競爭支農,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產生了“鯰魚效應”,農擔客戶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為2.69%,戶均減負近5萬元,極大增強了農民在使用金融服務時的話語權、主動權。
通過打通金融場景和鄉村場景,農擔政策支持產業振興、支持穩產保供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大幅提升,截至5月底,山東農擔已累計支持種糧大戶2.09萬戶,提供擔保貸款73.67億元,覆蓋種植面積超520萬畝,累計支持生豬養殖戶7105戶,提供擔保貸款40.05億元,支持408萬頭生豬養殖,累計支持蔬菜、瓜果等種植戶5.38萬戶,提供擔保貸款181.81億元,覆蓋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超360萬畝,對“米袋子”“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數據驅動 暢通扶農惠農服務渠道
山東農擔搶抓數字經濟浪潮,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加快提升為農服務水平與質效。整合政務、銀行、第三方等多維度外部數據,率先在全國農擔體系接入人行二代征信系統,與省農業農村廳合作推進山東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數據服務平臺建設,不斷豐富數據維度,延伸數據廣度,加快釋放數據紅利,實現對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準畫像。
同時,山東農擔在全國首創“24小時不打烊”的客戶直通平臺,農業經營主體掃碼通過預審后可自主選擇貸款銀行,實現足不出戶拿到貸款,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有效提升了客戶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大數據支持下,山東農擔打造“魯擔厚植”的一體化業務辦理平臺,打通與主要合作銀行的系統互聯,實現了數據自動交互、業務全線上辦理,簡化了辦理手續。單個項目平均辦理時間從7—10天壓縮到1—3天,公司人均在保額達到3.52億元、658個項目,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全國農擔體系平均標準的3倍以上,日均獲得擔保貸款支持的農戶從原來的49戶提升到目前的232戶,農業信貸擔保政策的可得性及受益面顯著提升。
頭雁領航 賦能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
山東農擔牢牢把握中央“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有關部署,注重發揮村支部書記“領頭雁”作用,以全國首個專門支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強村貸”擔保產品為工作抓手,送資金、技術、市場下鄉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合作社只要憑“四星以上黨支部”“有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產業”“有相關行業從業經驗人員”等要素就能獲得農業信貸擔保政策支持,截至5月底,山東農擔已為1825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供擔保貸款14.42億元。
在“強村貸”基礎上,山東農擔著力打造“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支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開展規?;N植,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統一的專業種植托管服務,基于自主開發的智慧服務平臺,綜合運用衛星遙感、區塊鏈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產業、資金雙閉環管理,切實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難題。依托該模式,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通過政策性擔保貸款獲取啟動資金支持,通過土地有效整合獲取約7%增種面積收益,通過收入要素分配獲得40%—50%種植盈余分紅,自身“造血”功能顯著增強。就農戶而言,除每畝600—800元的土地流轉保底收益外,還可按20%—30%比例額外獲得每畝200—300元的分紅,托管后還能外出務工,進一步拓寬創收渠道,真正實現了“支部有作為、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
利益聯結機制 助推農戶增產增收
山東農擔探索產融結合賦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路徑,加快推進核心園區建設,深入布局模塊化組合式冷鏈裝備,以破解城鄉冷鏈“最先一公里”難題為切入點,打造“枝頭到舌尖”的農產品供給模式,圍繞地方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在“種植、收儲、營銷”各環節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讓農民實現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依托城鄉冷鏈平臺生成采集真實可信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不敢貸、不敢擔問題。
在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產業強鎮項目中,山東農擔圍繞當地獼猴桃特色產業,將存儲時間最大限度延長至5個月,出庫后貨架期仍保持8—10天,實現農產品錯峰上市,以時間換取價值空間。同時,與當地政府共建“種植+營銷”兩級合作社服務體系,種植合作社協助農戶將獼猴桃收儲存入冷鏈裝備,鎖定農戶種桃基本收益,營銷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多種形式入股,推進獼猴桃品牌銷售,對接“大市場”解決“賣難”問題,并讓農戶享受保鮮存儲后的增值收益,獲得二次分紅,農戶平均可獲得二次分紅400元/畝左右,相比獼猴桃盛產期,農戶增收7%—9%。
此外,山東農擔基于該模式歸集形成的金融級數據和客戶白名單,能夠有效挖掘小農戶的潛在金融需求并實現精準支持。截至5月底,山東農擔已為博山區獼猴桃產業提供擔保貸款6948萬元,涉及經營主體18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