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代“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皆為名臣,為官廉慎,治家謹嚴。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說:“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于為官之道、思過半矣。”意思是,為官清正廉潔是本該就有的事。為官者,首要是廉潔。保持廉潔品行,最要緊的是能忍。人如果能忍住不接受非分財物,那么他關于為官之道就已經領悟一大半了。
淺顯通俗的話語,道出了以張英、張廷玉為代表的桐城張氏家族的清廉家風,也給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啟示。面對種種誘惑,為官從政者只有學會“忍”、能“忍”住,方能“公生明、廉生威”,方能取信于民。
“忍”的實質就是克制住貪欲之心。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收也?!苯湄澯褪且?。他認為,“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也指出要“時存知足之心,切凜高危之戒也”。其平生登山游觀只至半山,入寺登塔亦止于一二層,絕不登峰躡頂。毋庸諱言,無論是誰,都難免有七情六欲。但如果學會“忍”,懂得克制,在私欲面前便不會貪得無厭,在利益面前便能有節有度。反之,則會巧取豪奪、欲壑難填。做人如此,做官更是這樣。
要做到清廉,必須在“忍”字上下功夫。張英、張廷玉父子在生活中都力戒奢侈、強調節儉。張英居官廉儉,門無私謁。遇有人行賄時,則正顏拒絕。他曾說道:“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門下奔走之客,有損無益”。其家境清苦,任翰林時,曾于會試入闈,家中竟然無米下鍋。夫人搜得家中有面數斗,遂舉家連食面湯將近一月。張廷玉寢處皇帝賜居戚畹舊園十余年,生活非常儉樸,連日用器具都不齊全,“所有者皆粗重樸野,聊以充數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親戚朋友“多以儉嗇相譏嘲”。
除了崇尚節儉,培養積極健康生活情趣和謹慎交友也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忍”的重要方式。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張英認為“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其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擇友?!焙米x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對濫交朋友,沉溺吃喝玩樂,惹是生非,不務正業之種種現象深惡痛絕。其反復強調、諄諄告誡自家子弟,在謹言慎行、儉素謙讓、讀書勤苦、樂聞規勸等諸多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父子宰相”,為官清廉,終成國之棟梁。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為官不貪,這是一條底線。“養廉之道,莫如能忍”,黨員、干部要學會“忍”,慎獨慎微,明紀以自守,懷德以自重,才能行穩致遠、有所作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