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薄独献印分械倪@句古語,時刻警醒世人,人生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錯就是貪得無厭。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是永恒的。無獨有偶,當面對“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這樣的問題時,《老子》中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倍脻M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便可保持長久。
過載者沉其舟,欲勝者殺其身。毋庸諱言,為人者,皆有欲望。但須分清可得之欲與不可得之欲。積極合理的欲求,如求知欲、成長欲、事業欲等,是人生進取之基、成功之梯、動力之源。而貪婪非分的欲望,則使人私心膨脹、道德淪喪、人格缺失。人們往往把后者定義為“貪欲”,并強調要懂得節制、有所滿足,戒貪止欲、知足知止。
知足者富。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北宋李沆為相后,其胞弟勸他營造相府,以免狹小陰暗的宅院被人笑話,他回答道:“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豐屋哉?”正所謂,“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誰謂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誰謂一室小,寬如天地間?!庇小鞍腼柧邮俊鼻迕年愅⒕?#xff0c;深諳“知足”之道,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自勵,廉潔自律,甘于清寒,《清史稿》中給予他“清勤”的評價。
知止者久。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政績赫然。楚莊王多次給孫叔敖封地,但孫叔敖認為如果俸祿豐厚卻不知足,災禍就會降臨,因此堅辭不受。后來,孫叔敖放心不下自己的兒子,擔心自己死后楚莊王會給他兒子封地加爵,所以他給兒子留下遺言,要求兒子也不要接受楚莊王的封賞。最終,孫叔敖的知止之舉得以保全家人、避免災禍。陜西漢中張良廟有副對聯,上聯是“擲秦一椎”,下聯是“辭漢萬戶”,橫批是“知止”。張良輔助劉邦建立漢朝,但面對榮華富貴,卻功成身退,知止不辱。
知足知止、適可而止,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節氣都是相對應的。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獨“小滿”沒有對應的大滿,小滿之后是芒種。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智慧,忌諱大滿、過盛,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物極必反。所以說,最好人生是“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
知足知止、無求于外,反躬內省、自修其內。老英雄張富清深藏功名,他從不向組織伸手,卻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昂蜖奚膽鹩严啾?#xff0c;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他不擺功,甘做一顆螺絲釘,每一次都是主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過著儉樸的生活,張富清始終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span>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敝愕娜?#xff0c;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閑自得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進行自我修養的人,不因為自己沒有祿位而慚愧。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修身就是修德,特別是在面對權力、錢財和名利時,“思知足以自戒”,自覺擺正心態、拋棄私念,不貪戀于富貴,不糾結于功名,始終把穩正確的人生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