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此前,中央財政已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和支持,目的是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5月10日,河北省深澤縣留村鄉森海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在田間看冬小麥的長勢。(圖源:新華社) 一 農民愿不愿意種糧、愿意種多少糧,關鍵看能不能賺到錢。 去年,糧食價格整體保持在高位,全國畝均種糧收益824元,為近5年最高水平。盡管如此,農民種糧收益依然低于種植花卉果木等經濟作物,也低于養魚、養蝦等養殖業。一些農戶反映:“一畝柑橘能賺幾千元,種糧利潤只有幾百元”“一畝西瓜地的收入頂得上幾畝農田”…… 如果遇上旱澇病蟲等災害,糧食收成好壞還要“看天吃飯”,甚至“可能得倒貼錢”。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冀魯豫陜晉5省冬小麥晚播面積1.1億畝,占冬小麥總面積的1/3。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部分地區散發多發,農民返鄉下田、農機上路作業、農資調劑調運等環節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這些現實因素都會給種糧農民的正常生產經營帶來困難。 種糧不僅是為了解決糧食需求,還是農民謀生的重要手段。國內農產品種類多,但品牌建設滯后,僅靠種糧來增收致富比較難。對多數農民來說,辛辛苦苦種一年地的收入,遠不如外出打工賺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現象背后,種糧不掙錢是一個主因。 5月18日,在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農民在稻田里補種水稻秧苗。(圖源:新華社) 二 種糧咋不賺錢?首先是種糧成本上漲。近些年,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持續攀升,極大壓縮了種糧利潤空間。有專家認為,中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發展階段。 從去年夏天開始,往年價格總體平穩的肥料市場,呈現價格突漲且高位震蕩的態勢。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國產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復合肥出廠均價分別為每噸2651元、3570元、3669元、3296元,同比分別上漲34.0%、22.2%、77.3%和43.8%。據湖北、江西兩省農業農村部門測算,僅化肥漲價就導致種植成本每畝增加高達百元。 對種糧大戶來說,還有土地流轉費、人工費等諸多開支,每項多出10塊8塊,上百畝地加起來不是個小數目。而且,農業生產中一直存在“豐收悖論”:糧食